作者: 李萍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3-31 09:14
3月26日,走進鄆城縣潘渡鎮李杭村,機械轟鳴與施工聲此起彼伏,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三層建筑已現雛形。腳手架間“黨群服務中心”的標識格外醒目,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進行內部裝修。這座集黨員活動室、村民議事廳、農家書屋、文體活動中心于一體的村級綜合性活動場所,預計今年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,屆時它也將成為全鎮基層黨建陣地建設的示范樣板。
“過去黨員開會‘打游擊’,群眾辦事‘跑斷腿’,新場所建成后,不僅能一站式解決這些問題,還將成為凝聚人心的‘紅色家園’。”李杭村黨支部書記李德義介紹。據了解,李杭村原活動場所為租賃民房,面積不足150平方米且設施老舊、功能單一。去年底,村黨支部通過“四議兩公開”程序,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,最終選定村中心地塊新建綜合性服務陣地,創新采用“村集體籌資+鎮財政補貼+鄉賢捐贈”模式,破解了建設資金難題。
潘渡鎮村級活動場所提質行動,是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關鍵一環。今年以來,該鎮緊扣鄆城縣委“陣地賦能、服務增效”部署要求,將村級場所改造列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,按照“新建一批、修繕一批、功能提升一批”的路徑統籌推進。鎮黨委成立工作專班,建立“一村一策”臺賬,明確“面積達標、功能完備、管理規范”三大標準,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。全鎮12個村級活動場所改造項目已完成前期籌備,4月初將全面動工,6月底前陸續交付使用。
在王沃莊村,閑置的村小學正“變身”為多功能黨群服務中心。“我們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并融入現代服務功能,既節約建設成本,又留存鄉村記憶。”包村干部楊光元介紹。這種“因地制宜、盤活資源”的思路,使每個場所都成為彰顯村莊特色的文化地標。
硬件升級的同時,軟件服務也在同步提質。各村普遍建立“1+N”服務體系,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,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、退役軍人服務站等功能,推行村干部坐班制和全科服務。“我們實行‘一站式’服務,讓群眾辦事‘只進一扇門,最多跑一次’。”潘渡鎮黨委副書記高玉坤表示。
“陣地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。”高玉坤介紹,下一步將深化“紅色陣地”內涵建設,實施“黨建+融合”工程,把活動場所打造成理論宣講的講臺、技能培訓的平臺、文化惠民的舞臺,讓黨的基層組織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。
夕陽下,李杭村的建筑工地依然忙碌。幾位村民駐足討論,“聽說這里有圖書室,以后孩子們讀書有地方了!”“前面還有文化廣場,咱們秧歌隊排練終于寬敞了”話語間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隨著一座座黨群服務中心的建成投用,潘渡鎮正以“有形陣地”凝聚“無形民心”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。
記者 李萍 通訊員 張原豪 房建瑋